close

為什麼幫助別人的你,卻幫不了自己?用正念與基模療法療癒自我



商品網址: 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asics/basics.asp?kmcode=2011780085284&RID=C1349761593&lid=book_class_sec_se&actid=WISE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《為什麼幫助別人的你,卻幫不了自己?用正念與基模療法療癒自我》



      你是否在他人眼中是個生活充實、工作認真、幸福美滿的人,

      實際上,卻活得辛苦,也不敢喊痛?

      本書提供兩大強而有力的自救工具,

      帶你療癒自我,才有可能繼續扶持他人!




      你是否總被誤認為高高在上、瞧不起人的樣子?

      你是否面對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就忍不住感到自卑、不安?

      你是否經常為了不想辜負他人的期望,明明已經累了,卻繼續不斷付出?

      你是否因為不好意思拒絕,面對需要幫助的人,總是想辦法解決別人的問題?

      在生活中,你經常幫助別人,卻幫不了自己......



      本書作者是有豐富心理諮商經驗的臨床心理師,他以?認知行為療法?中的正念與基模療法,幫助那些不斷付出卻無法表達自己需要與痛苦的人,使他們的世界開始變得不一樣......



      ●什麼是正念療法?

      讓自己能好好感受此時此刻自身經驗的技術。



      ●什麼是基模療法?

      找出自己內在痛苦的根源,於日常生活中體會痛苦根源帶來的影響,並克服它。



      長年受背痛所苦的醫師勇介,接受各種醫療診斷都檢查不出原因。後來經歷前後四年的基模與正念療程,讓他揮別過去的痛苦回憶,從一個看不起人、家暴、滿身是刺又無法喊痛的人,變成關心家庭、待人和氣,又熱愛廚藝的「新勇介」。



      為了學習臨床新知的心理師若葉,則是在接觸認知行為療法後,重新面對並整理自己的負面情緒。她雖然沒有受傷的過往,但總覺得活得很疲憊,透過自我覺察與正念練習,她從過分認真、不好意思拒絕他人,開始懂得拒絕他人不合理的要求,並重視自己的內心。



      即使我們沒有嚴重的心理創傷,但每個人都有各自活得很辛苦的地方,

      基模療法可以帶你找出內在痛苦的根源,體會痛苦根源帶來的影響,並克服它。

      每一天正念覺察的實踐,則提供了持續實踐基模療法的力量。















        台灣正念工坊創辦人暨現任執行長/陳德中

        諮商心理師、作家/陳志恆

        心理博士、資深諮商師、故事療癒作家/周志建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
        伊藤繪美(Ito Emi

        OK忠訓 房貸成數

        臨床心理師、精神醫療社工、社會學博士。

        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畢業後,進入東京都內的精神科診所開始從事心理諮商的工作。經歷精神科日間照顧中心的營運,於民間企業從事員工心理協助方案的工作之後,開設認知行為療法專業的心理諮商機構至今。

        主要著作有《從個案學習認知行為療法》、《基模療法入門》(編著)、《自己也做得到的基模療法練習簿》等書。





      • OK忠訓 汽車借貸


      • 譯者介紹





        謝敏怡



        台灣台北市人,曾任職於媒體跟日商,現居日本名古屋。喜歡大自然與老街巷弄,最近的興趣是做料理紓解壓力。譯有《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》《強習慣》《一言逆轉》《暗黑技術》等。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為什麼幫助別人的你,卻幫不了自己?用正念與基模療法療癒自我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      • 推薦序 你,才是最重要的!請卸下救世主的重擔吧

        有點長的前言我為什麼寫這本書



        療癒應從自己開始/提升效果的兩個治療途徑/邊緣型人格患者/他們其實傷痕累

        累/標準的認知行為療法仍有所不及/一旦覺得痛苦,就「不去感受」的人/在能

        夠說出「我好痛苦,請幫幫我」之前/會哭會笑都還好/無法喊痛的人/「感受」

        就是活著/無法喊痛的大爺:勇介醫師/什麼是自戀型人格?/邊緣型之後,下一

        個焦點是自戀型/無法喊痛的好人:若葉心理師/多數輔導員的共同特徵/勇介跟

        若葉都只是例子



        第一章 無法開口求救的人實踐正念療法

        1與大爺型的勇介會面

        初次見面就給人強烈印象的大爺/以女王之姿回敬/為什麼一旦屈服就完蛋了呢?/將話

        題拉回取得信賴/初次晤談的內容/不能消除疼痛,但可以讓生活不受限/無法開口求助的人/最好的治療,就由最好的治療師實行/從「小姐」改口稱呼「老師」/「你在上,我在下」的大攻防



        什麼是認知行為療法?

        認知行為療法/自動化想法和基模/認知行為療法最重要的技能「自我監控」/察覺之後,在認知與行為上下工夫



        2艱辛的自我監控過程

        不是不願監控,而是「無法」監控/誤將所有反應都體認為外在的壓力源/因為沒做過,所以才做不到/無法煩惱就長大成人的人/讓「大爺」自行搜尋/不能用腦袋理解的東西/關於質疑的激烈辯論/疼痛的應急措施清單



        什麼是正念療法?

        在自我監控的延長線上/不加以評價或判斷/正念療法的基本原則



        3開始王道的正念練習

        葡萄乾練習/愛挑毛病的理由/腦袋很清楚,但心理和身體卻抗拒/像石頭一樣僵住/從房間逃跑並消失/一年後的告白/你應該看不起這樣的我吧?/優先處理施暴問題



        4為減輕背痛而犯下的錯誤

        跟太太會面,要在業績做起來之後/太太的感受/醫生世家的吊車尾/酗酒問題/白天濫用藥物



        5重啟正念的練習

        細分課題,訂好時間/用具體例子誘導/意想不到的附加效果/逐漸往核心問題接近/正念呼吸/正念走路/身體掃描/干擾身體掃描的自動化想法/表情變得越來越溫和



        6勇介的覺察

        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?/用疼痛日記停止疼痛的因應措施/忙碌跟疼痛毫無關係/不安伴隨著疼痛襲來/與人只有「上下關係」/自戀型人格障礙/哭泣是非常好的事



        第二章 透過基模療法,修補與家人的關係

        1了解自己的基模和模式

        什麼是基模療法?

        自動化想法和基模的雙層結構/什麼是早期適應不良基模?/早期適應不良基模模型的實行方式/新的模型「基模模式」/模式模型之基模療法的實行方式/安全形象與安全儀式/詢問過去的經驗/透過詢問留下的眼淚/理解早期適應不良基模/小勇到哪去了?/承認自己很痛苦/從基模詞句開始製作基模地圖/背痛其實是心痛/最大的難關──和奈奈一起死的念頭/理解自己內在的各種模式/製作模式地圖/如驅除了附身邪物般舒暢/進入取得新基模的階段/用盡各種辦法的重新培育法



        2快樂基模得手的變化

        新勇介登場!/喜歡做菜的新勇介/觀光、閱讀也開始變得有趣/幫奈奈掃墓成為契機/和親戚保持距離/拉近與太太的距離,離婚也煙消雲散/康復與後續追蹤──必須感謝自己的背/一年「返鄉」兩三次



        第三章 慢性憂鬱的「好人」

        知道自己為什麼活得辛苦/不花時間,也能對人生有幫助

        1和若葉的相遇

        初次晤談的內容/一絲不苟沒有任何破綻?



        2從自我監控看出的事情

        回家作業也做得完美無缺的若葉/太優秀的若葉/正念療法的更多練習



        3正念練習及其發現

        葉子練習/吹泡泡練習/把情緒和想法放進壺中的練習/虛擬味噌湯練習/正念香氣/為

        什麼疲勞感揮之不去?/一點破綻也沒有所以才喘不過氣/思考無破綻的背後原因/一切

        都是為了別人/為OK忠訓 年利率試算表了自己的基模療法/自己重新培育自己



        4「活得很辛苦」的覺察和基模分析

        什麼時候會覺得「不好意思」呢?/各種人生大事也是各種「不好意思」/大家好像都不覺得「不好意思」/因為「不好意思」,所以不生小孩/「不好意思」是從哪來的?/母親的情緒垃圾桶



        5新生活方式的摸索與改革

        嘗試做「不好意思」的事情/也不會發生不好的事/為自己而活/其實都是內心小劇場作祟/輕鬆自在的「新若葉」/好好珍惜內心的小公主/感謝有先生相伴/如果在五年前相遇的話......



        後記不僅擺脫不幸,還能變得更幸福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推薦序

      你,才是最重要的!請卸下救世主的重擔吧

      陳志恆



      照顧別人的人,常常也是受苦的人。因此,在心理助人領域的學習過程中,會花費大部分時間在自我覺察與梳理生命經驗。許多心理實務工作者,一邊做著助人工作,一邊也在接受專業督導,或者心理諮商與治療,一方面是一種自我照顧,也是對自己及專業負責的表現。



      因為,唯有把自己的身心安頓妥當,才能充分展現助人的效能。



      在日本臨床心理師伊藤繪美所著的《為什麼幫助別人的你,卻幫不了自己?》一書,透過兩個心理治療的案例,試圖呈現認知行為療法、正念療法及基模療法,如何幫助受苦的人逐漸走向療癒。在作者鉅細靡遺的描述中,清楚揭示了心理諮商或治療的過程,究竟是怎麼一回事。對社會大眾求助心理專業,具有深刻的教育與宣導意義。而透過閱讀案例分析,讀者能一窺案主的內心世界,並藉此核對與覺察自身的狀態,不失為一種增進自我了解的途徑。



      另一方面,這兩個案例中的主角,正好都是以照顧他人身心健康為專業的人。當一個人難以安頓好自己內心的紛亂,當然難以提供他人有品質的專業協助。事實上,這不只是在提醒身心照顧領域的專業人員,更在提醒所有正在照顧他人的人們,自我照顧的重要性。



      我看過許多人,在職場或各種人際關係中,常扮演著救火隊或心靈捕手的角色,總是忙於照顧他人的需求,過於貼心的立即滿足他人的需要。他們看似精力充沛並樂此不疲,也深受旁人的肯定及讚賞:「還好有你在!」「要不是有你,我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!」



      然而,私底下,他們的生活一團亂--疏離或衝突不斷的家庭關係、失序與凌亂的生活步調、混亂失衡的情緒狀態。尤其是,每當夜深人靜時,總是感受到一股淒涼的孤獨感,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人能真正理解自己,即使朋友再多,再受到歡迎,仍缺乏歸屬感。



      但是,他們依然不斷的為他人付出,最後掏空自己。這種自我犧牲的背後,常常是透過滿足他人的需要,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。或者,名正言順的沉浸在「犧牲者」或「悲劇英雄」的角色中,當自己不順遂時,便有理由去指控他人:「我對你們付出這麼多,你們又是如何對待我的?」



      於是,即使自己的生活支離破碎,仍停不下為他人付出的腳步。在疲於奔命的同時,肯定難以獲得真正的快樂。



      如果,有人能夠幫助他們看見這種過度付出的行為模式背後的機轉;如果,有人能夠幫助他們靜下心來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,接觸自己的身心感受;或者,有人能夠陪著他們去分析自己根深柢固的信念,與價值觀的來源及對自己的影響,就有機會啟動療癒的可能性。



      照顧者,把自己照顧好,是最基本的責任。對自己負責,也是對接受協助者的負責。偶爾,請卸下救世主的姿態,放下「沒有我不行」的重任,需要的時候,尋求專業協助或者人際支持。



      請先照顧好自己吧!



      (本文作者擁有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,為企業及學校單位心理健康專題講師、美國NLP大學認證高階訓練師、心理療癒作家。著有《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》《此人進廠維修中:為心靈放個小假,安頓複雜的情緒》等)



      前言

      OK忠訓 房屋全額貸款

     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



      我是認知行為療法的臨床心理師,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自二○○四年起,我開始經營心理諮商機構,有許多個案前來接受認知行為療法的心理治療。



      療癒應從自己開始



      認知行為療法是對於處理壓力非常有效的自我照顧方法。近年來許多證據顯示認知行為療法有助於治療憂鬱症、焦慮症等,以及心理健康相關的疾病跟症狀,因而在世界各地受到非常高度的關注。在我經營的心理諮商機構,許多人藉由認知行為療法逐漸康復。我相當信任認知行為療法這項心理治療的思考方式跟方法。



      此外,即便沒有心理方面的疾病或症狀,活在這世上任何人都可能會遇到壓力,不可能有無壓力的人生。也因此,我在臨床上為個案進認知行為療法的同時,每天也會用來為自己處理壓力,助益甚大。認知行為療法不僅是種心理治療方法,在處理壓力等自我照顧上也非常有效。



      我認為對自己實行認知行為療法,實際體驗它的效果,本來就是治療師、輔導員進行臨床治療時不可或缺的經驗。我經常為心理治療師及輔導員舉辦研習活動,在研習的過程中,我也會拜託大家:「請先用在自己的身上,親身體驗使用的感覺跟效果之後,再對個案進行認知行為療法。」



      提升效果的兩個治療途徑



      然而,與其說認知行為療法是已臻成熟,相當制式化的療法,不如說是現在進行式的療法,依然持續的進化、發展。我初次學習認知行為療法是在一九九○年左右,距今也過了近三十個年頭,而這項療法仍然不斷發展,演變出更多樣的理論、模型、技法。認知行為療法也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情況。



      我也相當關注認知行為療法的發展,並持續不斷的學習,而在這數十年當中,有兩個我特別關注、花心思學習,並且先親自體驗,然後再運用於臨床,與個案共同實踐的新型治療途徑。這兩個新型治療途徑分別是「正念療法」與「基模療法」。



      正念療法跟基模療法的具體內容,將留到後面詳細說明。簡單來說,正念療法是指讓自己能好好感受此時此刻自身經驗的技術;而基模療法則可以說是找出自己內在痛苦的根源,於日常生活中體會痛苦根源帶來的影響,並克服它的技術。



      兩種途徑都跟認知行為療法相關,搭配使用可一口氣提升治療效果。這兩個治療途徑,從我初次接觸至今,依舊令我著迷,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。我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在正念跟基模療法上。而無論就自己的經驗來說,還是在臨床上與個案共同實踐的結果來看,都讓我實際體驗到它們帶來的效果。



      當然,就科學根據來看,這兩項治療途徑也有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。因為認知行為療法講求科學依據,因此作為認知行為療法的延伸治療途徑,提出科學證據支持其療效,無論對正念還是基模療法而言都相當重要。



      標準的認知行為療法仍有所不及



      在接觸到正念和基模療法之前,我的專業是認知行為療法,因此在治療邊緣型人格患者時,也是煞費苦心的運用認知行為療法,想盡辦法協助患者進行治療。



      我常常想,面對邊緣人格的治療,過去標準的認知行為療法終究有不足之處,必須再多加拓展自己的知識與技能,以提供患者更多的協助。就在這時,我接觸到正念和基模療法。



      實際上,在認知行為療法的脈絡裡,無論是正念還是基模療法,兩者皆是應用於邊緣型人格的治療法,為備受矚目的心理治療途徑。



      而我也實際學習正念跟基模療法,並將之應用於邊緣型人格的治療,多次親眼目睹了這兩種療法帶來的驚人效果。



      一旦覺得痛苦,就「不去感受」的人

      OK忠訓 手續費

      然而,如同前面提到的,邊緣型人格患者有嚴重的心理創傷。具體來說,非常悲傷、非常恐懼、非常寂寞、非常害怕、非常憤怒......有各種負面且痛苦的情緒累積在他們心中。然後,因為「感覺到」那些痛苦的情緒本身就很痛苦,為了不去感受那些痛苦,他們經常割腕、酗酒或濫用藥物。



      因此,對有那些特徵的邊緣型人格患者進行治療時,無論是認知行為療法,還是基模療法,或是其他任何治療途徑,讓患者於療程中,向治療師表達痛苦情緒是最初的目的。



      唯有察覺到自己的內心有多痛苦、自己的心被受傷的情緒塞得滿滿的,治療才有辦法開始。因此,對於有強烈「不去感受情緒」傾向的人格障礙,必須讓患者了解到,在與治療師之間的關係當中,可以感受、表達自己的情緒,與治療師分享自己的各種情緒。



      在能夠說出「我好痛苦,請幫幫我」之前



      實際上,邊緣型人格患者在與治療師進行療程時,有時候會有強烈的情緒表達。例如:難過的嚎啕大哭、憤怒表露無遺、身體不安的顫抖、對治療者表現出不信任等。只要確實遵守療程的框架,當事人怎樣表達情緒都沒關係。更確切的說,必須讓患者能夠表達情緒。



      其實邊緣型人格患者在治療過程中,當事人總有一天會變得能夠表達情緒。因為他們有嚴重的心理創傷,而他們也是最知道自己的人。只要面對自己受傷的心,知道可以放心表達,便可以在療程中展現自己有多麼受傷、有多麼悲傷、有多麼寂寞、有多麼無助、有多麼憤怒等豐富的情緒。



      如此,便能夠向治療師發出求救訊號:「我覺得好痛苦,幫幫我。」藉由分享誠摯的情感與請求,讓療程能夠邁向下一個階段。



      無法喊痛的人



      然而,有些人比患有邊緣型人格的人還要有苦難言。也就是感受不到情緒,尤其是痛苦、受傷、恐懼、寂寞、憤怒等各種負面情緒。他們是很難感受或表達這些情緒的。



      邊緣型人格患者知道自己有痛苦情緒,因此害怕表現出來,但那些無法喊痛的人,根本連自己有那樣的情緒也不知道。



      可以說,他們無意識的「裝作不知道」,又或者有「情緒什麼的蠢斃了」「情緒什麼的根本不需要」「情緒這種東西很無聊」「理性比情緒重要」等輕視情緒的想法,相信自己根本沒有情緒這種東西,就這樣活了過來。這種人不只輕視自己的情緒,也輕視別人的情緒,認為流露出情緒的人是「低等人」,看不起他們。



      另一方面,也有的人是雖然知道自己有情緒,或是並非感受不到情緒,卻習慣將他人的情緒置於自己之上,因此不願承認自己的負面情緒,無法對外說出「我好痛苦,幫幫我」。這種人對他人痛苦的情緒敏感,會有想幫助對方的想法,但是卻以他人的情緒為優先,因此非常不擅長察覺自己的痛苦,是非常犧牲自我類型的人。



      「感受」就是活著



      像這種察覺不到自己痛苦的情緒、無法向他人說出「我好痛苦,幫幫我」的狀況,無法說是百分之百不好。即使察覺不到痛苦的情緒,也無法向他人說出痛苦,但人生、生活、人際關係並未出現什麼大問題,就那樣度過一生的大有人在。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,我不可說長道短。



      但是對以心理學跟心理治療為專業的我而言,那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。人一定有情緒。我們每天湧現的真實情緒,以及與之伴隨而來的想法跟意象,代表我們是「活著的」。無論那是負面的情緒,還是正面的情緒都一樣。有意識的也好,無意識的也罷,壓抑自己的情緒,或是裝作沒有情緒,這種生活方式本身是有極限的。而實際上,在治療現場有不少這樣的人。



      說不出「我好痛苦,幫幫我」的人,為什麼會求助於心理治療呢?正是因為那種生活方式有極限,使生活發生了某些問題。其中一位就是本書的角色之一,名叫「勇介」的四十多歲男性。



      無法喊痛的大爺:勇介醫師



      勇介苦於背痛,而到診所接受認知行為療法。大家可能會覺得「為什麼治療背痛要用心理治療?」「背痛不是去看骨科就好了嗎?」



      但經過各種檢查跟診斷,證實勇介的背痛並非骨科的治療範圍。但疼痛確實存在。勇介因為過於疼痛,而濫用處方藥跟酗酒。



      疼痛難解的勇介,聽說有證據顯示認知行為療法有助於改善疼痛疾患,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來院接受治療。



      勇介即是無法喊痛的典型。身為醫師的勇介,一開始對身為臨床心理師的我,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。勇介最初不僅拒絕我碰觸他的內心,甚至拒絕我診察他的背痛。不只是內心的傷痛,他就連觀察身體的疼痛也害怕。但是,他當然無法承認自己感到害怕。



      勇介和我經歷了各種迂迴曲折,終於進入正念療法的療程階段,甚至開始進行了基模療法。然後,我們發現不願去感受的心痛轉換成了背痛。勇介最後終於面對自己內心的疼痛,變成有苦也能說出口的人。



      什麼是自戀型人格疾患?



      勇介在精神醫學上很有可能會被診斷為「自戀型人格障礙」。自戀型人格的特徵為:內心明明很痛苦、不安,但是自己卻不願承認,為了隱藏痛苦跟不安,解決內心的痛苦,反而執著於不健全的自戀,因此產生各種問題,和他人的關係也越來越不融洽。



      這種人在其他人眼中是惹人厭的「大爺/女王」,但他們內心其實充滿著痛苦跟不安。然而,就連自己也不願承認那些痛苦跟不安。在那當中,身體及人際關係便會出現某些問題。然而,他們卻無法坦率的承認有問題,對外說出:「我好痛苦」「幫幫我」,只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要求:「給我想辦法做到。」

      這種人好像真的很麻煩對不對?而勇介就是那種麻煩人。



      無法喊痛的好人:若葉心理師



      另一種壓抑自己情緒OK忠訓 申請信用卡財力證明 公司的類型,就是剛才提到的,將他人的情緒置於自己之上,時時刻刻都在幫助別人的人。這類型是以一位四十多歲,名叫「若葉」的女性登場。



      跟大爺/女王特質的勇介不同,若葉的特質是自我犧牲的「好人」,而且還是他人眼中的超級大好人。因此,大部分時候深受周遭人的喜愛、信賴,大家都相當重視她。而當事人也回應大家的期望,更加犧牲自我,持續奉獻,照顧他人。



      這有什麼不好呢?不好的地方就在於忽視照顧自己。即便自己身心痛苦,也並未察覺,又或是察覺到了,卻裝作沒看到,持續燃燒自己照顧他人,最後出現了問題。



      想要脫離這樣的困境,就必須承認自己的痛苦,並且向他人求助,而非一個人想辦法解決。然後,放下「我必須想辦法解決別人的問題」的想法,好好的感受「我就是我」「別人是別人」,讓自己能夠過自己的人生。



      這個時候,感受此時此刻的自己的正念療法,以及了解自己生活方式的根源和模式,並克服的基模療法相當有幫助。



      勇介跟若葉都只是例子



      本書雖然是由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個案──勇介醫師,以及自我犧牲的個案──若葉心理師,擔綱主角,但故事純屬虛構,是依據我經歷過的個案,以及學到的東西完成的。



      我想表達的是,並非醫師就一定很多人都有自戀型人格,或是所有心理師都很自我犧牲。這些只不過是分別舉例,在閱讀時,請不要侷限於醫師或心理師,而是當作具有普遍性的例子來看。



      最後,希望本書能讓各位感受到,正念療法跟基模療法能對任何人帶來非常大的幫助,是非常有用的工具,甚至能對各位讀者本身有所助益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  不能消除疼痛,但可以讓生活不受限



      勇介從四十歲左右繼承父親的內科診所後,背部不時感到疼痛,三年前(四十五歲時)開始,疼痛嚴重惡化,做了各種完整的身體檢查,都找不到醫學上可解釋的原因,因此被診斷為屬於精神科的「疼痛疾患」。他雖然無法接受,但就連熟識的醫師友人也無計可施。在自己做了調查之後,發現認知行為療法似乎可行,因此來到診所。



      雖然勇介似乎對疼痛疾患這種精神科疾病的診斷感到不滿,另一方面卻也放棄繼續做身體檢查,在診所自己開止痛藥服用(他說「幾乎沒有止痛效果」)。



      從上述的狀況,以及從他在網路上搜尋「疼痛疾患」,來診所接受認知行為療法治療來看,我判斷,他應該某種程度上接受疼痛疾患的診斷,有意願以認知行為療法而非藥物設法克服問題。



      就像勇介查到的,認知行為療法對疼痛疾患這類慢性疼痛有一定程度的療效。在這種情況,看到「一定程度」要特別注意。認知行為療法無法根治來自身體或原因不明的疼痛,認知行為療法的威力沒那麼強大。



      但無論疼痛的原因跟部位為何,當疼痛嚴重限制並影響日常生活的時候,就很有可能會因為疼痛而引發惡性循環,而認知行為療法能提供突破困境的可能。認知行為療法是以讓生活不受疼痛限制為目標,而非以消除疼痛為目標。



      艱辛的自我監控過程



      就這樣,勇介和我開始進行認知行為療法。主訴是「背痛」。



      認知行為療法的第一階段就是自我監控(自我觀察)。如果主訴是背痛,當然就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疼痛,監控背部的疼痛,察覺並外部化(做筆記、記錄)疼痛的程度和狀況。



      我向勇介說明自我監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,請他每天監控並記錄疼痛。但勇介在當時斷然拒絕自我監控。



      他很堅持的說:「把注意力集中在疼痛上,一定會變得更痛。如果變得更痛的話,妳要怎麼負責!」



      即便向身為內科醫師的勇介說明:「發燒的人量體溫,也不會因此體溫變得更高不是嗎?這跟監控疼痛是同樣的道理。」他仍堅持:「發燒跟疼痛又不一樣!」拒絕進行自我監控。



      這裡有兩個假說。一個是我的假說,監控疼痛不會讓疼痛加劇;另一個是勇介的假說,監控疼痛會讓疼痛加劇。



      我向勇介提出了這兩個假說,並提案總之先試著監視疼痛,OK忠訓 勞工貸款 2018申請來驗證看看哪個假說才正確。



      勇介還是板著臉。









      編/譯者:謝敏怡
  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  規格:平裝
      分級:普級
      開數:25開15*21cm
      頁數:256

  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      OK忠訓 土地抵押借款利率

      商品訊息簡述:

      為什麼幫助別人的你,卻幫不了自己?用正念與基模療法療癒自我

      商品網址: 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asics/basics.asp?kmcode=2011780085284&RID=C1349761593&lid=book_class_sec_se&actid=WISE
      9B49E2EB2C14DDD5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理債達人 的頭像
      理債達人

      台新預借現金多久要還ptt

    理債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